面对「运营生死战」与「产业升级战」,桩企如何完成突围绝杀?
2025年上半年,新能源重卡销量达7.92万辆,渗透率突破26%,较2021年0.7%增长37倍。同时,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全面提速,四部门发文明确提出“到2027年底,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”的目标。
从乘用车快充向超充的跃进式升级,到商用车尤其是重卡换电模式的异军突起,再到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站的蓬勃布局,行业风口的快速轮转在带来机遇的同时,也放大了运营商的深层痛点。
运营商们疲于奔命在不同风口,乘用超充、重卡换电、光储充等场景各自为战。资金、人力、场地、管理精力等资源分散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。同时,为满足不同场景需求,土地租金、电力增容费用、专业人才成本持续攀升,都成为运营商难以消化的“硬成本”。除此之外,盈利模式单一化导致运营服务增长空间持续承压、设备的加速迭代与场景的实际适配让运营商踌躇不前、难搞的运营策略让电站流量停滞不前......等等困局都让充电运营商步履维艰。
▲图源AI
与此同时,在厂家端,市场快速发展的隐忧也逐渐凸显。对市场规模的追求导致成本不断下降,设备品质存疑、对技术“噱头”的非理性追求市场端的“误导宣传”让运营商无法选择最适配的设备、重卡等充电场景的延伸对充电桩的稳定和运维提出更高的要求......
如何破解发展困局,重塑产业生态?已经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。
而设备厂家作为关键一环,应交出怎样的答卷?
8月6日,2025第二届北京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在北京举行,来自行业的诸多企业参与了本次展会,我们也从这次展会中看到了有效助力行业发展的企业优秀样本。
▲北京充换电展现场
01
从实际场景与核心痛点出发
输出更适配、更稳定
未来可演进的产品
当前,运营商多线作战成为常态。而不同场景对充换电设备的技术参数、功率需求、运营模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。比如,乘用车超充需要快速补能,重卡换电则对电池的承重和效率有极高要求,光储充一体化站点又涉及到能源的存储与智能调配......如果设备无法适配这些场景特性,运营商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设备改造、流程调整,不仅影响服务质量,还会让原本就紧张的资源更加分散。
想要打破这种各自为战的困局,帮助运营商实现资源聚焦和高效运营,作为桩企就需要摒弃对单一技术指标的盲目追求,转而构建一套精准解决运营商痛点的产品逻辑。具体而言,想要切实赋能运营商,桩企所输出的产品需要做到适配、稳定、未来可演进。
在这三大核心要素中,适配性是解决运营商场景化运营难题的首要前提。为了让运营商感受到“量体裁衣”,而非“削足适履”的体验感,需要桩企在产品研发中明晰不同充换电场景的实际需求,综合考虑到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场地限制、电力资源约束等多重因素。
同时,稳定性作为设备持续创造价值的基础,也是运营商降低运营风险、保障用户信任的关键。充换电设备作为高频使用的基础设施,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运营的连续性和用户体验。桩企需要在设备的硬件选型、软件系统、散热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。
面对技术迭代与标准升级的行业常态,未来可演进能力也是产品所必需的。运营商如果购买的设备不具备升级潜力,短时间内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,造成巨大的资产浪费。因此,桩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预留升级空间,采用模块化、智能化的架构,使得设备能够通过软件升级、部件更换等方式,快速适配新的技术标准和功能需求。
这次北京展会期间,我们同深圳科华再次进行了充分交流,了解到了科华进行产品规划的独特路线。
▲科华北京展会现场
场景方面,科华推出了多场景多类型高质量设备,例如针对重卡场景,科华推出的重卡兆瓦超充方案,既能搭配超长寿命液冷整流柜,也可以搭配高性价比的风冷整流柜,功率最高可达1.92兆瓦。根据车队的重卡电池容量与最大充电倍率,按需灵活配置800A/1200A/2000A的超充终端,支持未来演进,最快支持充电15分钟续航600公里。相比传统重卡充电方案的翻台率,科华方案最高提升至4倍,可以帮助运营商提高运营效率。
▲科华北京展会现场展出兆瓦超充设备
▲科华北京展会现场展出重卡大功率充电设备
在设备稳定性保障上,科华的重卡系列产品搭载了自研灌胶模块、八重100余项安全防护、智能监测与控温、智能启停、迷宫式风道、车规级智造等技术,以保障高温、高寒、高粉尘、高盐雾等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大功率输出。
另外,科华也同步推出了适配目的地、高速、机场、公交、船舶港口等以及光储充检的各种智慧方案。这些方案都可以灵活适配技术迭代与场景变化,为运营商提供长期价值。
▲光储充检综合能源站(图源 深圳科华官网)
▲公交充电站(图源 深圳科华官网)
02
从研发到运维 全程管控
积极推动标准共建
助力行业生态良性发展
当前,充换电行业正处于加速扩张的关键阶段,而行业领军企业的角色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提供者,更应成为标准体系的积极编织者。领军企业往往在技术研发、场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将成熟领先的经验与全行业共享,能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,加速技术落地;同时,将企业自身践行的高标准传递到行业层面,可倒逼整个产业提质升级,从根源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,最终推动行业生态实现良性循环。
在产业狂飙突进的同时,我们也看见标准体系滞后带来的弊端。随着兆瓦级超充的普及和重卡换电的规模化发展,标准体系的碎片化正日益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障碍。可以说,充换电产业的发展,离不开统一、规范、前瞻的技术规则与运营框架。共建共享一套科学、完善的标准体系,是产业迈向成熟与健康发展的基石,亦是所有参与企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。
而在科华身上,我们看到了我们看到了设备厂商主动担当行业责任、以标准共建推动生态升级的标杆姿态。秉持对行业长远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科华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互动,参编新能源相关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及白皮书共200余项,涉及充电模块、大功率充电、液冷超充、车网互动、充电桩智能运维、光储、储能等领域,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其中,科华参标的GB/T 50966—2024《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标准》以及GB/T 51077—2024《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标准》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这两项标准在旧版的基础上,增加了群控充电、大功率充电、预装式换电站等充换电新技术、新模式相关内容,并更新了选址、布置、供配电系统、计量、监控等设计要求,为充换电站工程项目的设计、建设、施工、验收提供了标准依据。
03
结语
在充换电产业加速狂奔的赛道上,设备厂商的角色早已超越单纯的“硬件供应商”,而是成为推动行业破局升级的核心力量。
想要真正破解运营商的发展困局,重塑健康的产业生态,设备厂商需要做到的是,以技术硬实力为根基,用“高可靠设备”筑起基石;以运营赋能为纽带,将产品能力转化为运营商的实际效益;以产业价值传导为脉络,让技术进步与标准规范穿透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。
充换电产业的升级,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的独舞,而是全行业的协同前行。设备厂商唯有坚守技术初心,深耕运营赋能,担当产业责任,用每一台高可靠设备撬动行业的点滴进步,才能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,坐实自身的社会价值,让充换电网络真正成为支撑“双碳”目标、服务民生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。
于运营商而言,“破卷”是挣脱资源陷阱的生死之战。于企业层面,“破卷”是硬实力与生态力的双重考验。
而破卷重塑的最终目标,是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nyqccy.com/industry/1367.html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新能源汽车产业网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文章内容为作者admin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:1074976040@qq.com

相关文章
快讯

热文
- 日榜
- 周榜